English

十年著一书后学之津筏

1998-11-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云汉 我有话说

古人说:“政事之原,莫大于官制。”而宋代官制正是中国古代官制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时期——前承隋唐之旧,后启明清之新;更因其繁复多变、名实乖离,列历朝之冠,最号难治,学者视为畏途,故将它与儒学并称为“宋史研究的两大难题”。(参见文汇版《中国古代史导读》)唯其如此,近日捧读中华书局版《宋代官制辞典》,如饮醍醐,爱不释手。无怪乎著名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一份“审读意见”中,赞许此书“堪称是继邓广铭先生四十年代的《宋代职官志考正》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不论就广度和深度而言,确是将宋朝官制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诚然。杭州大学龚延明教授孜孜石乞石乞十余年,厚积薄发,埋头笔耕于较为荒僻沉寂的中国官制史研究园地,在《宋史职官志补正》、《宋代职官简称别名汇释》和《宋代职官术语汇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潜心著成这部《宋代官制辞典》。全书贯通二宋,展示赵宋官制全貌,极其鲜明学术个性,旁征博引,体大思精,解惑释疑,翔实可信。

《宋代官制辞典》近180万言,是迄今篇幅最大的一部个人研究宋史的专著。全书共分“宋代官制总论”、“职官条目”、“职官术语与典故”、“官制表格”和“笔画索引”五部分,收录官司、官名11000条,职官术语、典故600余条,穿插相关表格59幅。举凡赵宋王朝前后设置过的各种职官名称收罗殆尽,一览无余。值得称道的是,龚先生别出心裁地设计的59幅官制表格,包括中央和地方———路、州府军监、县三级行政管理机构,品、阶、勋、爵以及俸禄表,或置于“宋代官制总论”中,或附录于正文之后,“看似寻常却奇崛”,原本晦涩枯燥、纷繁无绪的官制,一经“表格”装点,顿觉眉目清朗。

众所周知,赵宋立国之初,官职因袭唐末、五代之制,即未挣脱唐末以来官制“紊乱”的窠臼,随后废复兴革,愈演愈烈,以致司马光生发“官爵浑淆,品秩紊乱,名实不副,员数滥溢”之叹。兼之元丰改制,更替无常,惹人眼花缭乱,如坠雾中。龚先生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宋代设官分职制度,在编撰体例上殚精竭虑,推陈出新。首先,利用长达十余万字的“总论”,简括地勾勒出两宋官制的源流变迁,阐释官-职-差遣三者彼此独立的特出官制格局,开宗明义,脉络清晰,具有提纲挈领的导读作用。其次,正文辞条采取分门别类的编排方法,依据职官制度的内在规律及其上下隶属关系,分类部居,以类统门,以门系目,有条不紊,巨细无遗。每一官司或官名的释文,大致包括职源、沿革、职掌(职能)、官品(品位)、编制、简称与别名等义项。释文征引广博,注明出处,言必有据;简称与别名一律采用例释。无论书证抑或例释,一笔不苟,令人信服。读者不仅可以通过索引便捷地查阅某个官司、官名,而且可以触类旁通,最大限度地拓展相关相近知识的层面和外延,颇有举一反三、启迪心智之妙。

有宋一代,自太祖至度宗,相传十五帝,统治三百余年,帝王大多能书能文,或工诗赋,或擅丹青。流风所至,文人骚客争趋风雅,在正史、类书、文集,乃至笔记小说等典籍中,有关职官的术语和典故俯拾即是,往往不堪卒读,后人征引则笑话百出。如“宰相”一职的称谓,竟有千岁、二三大臣、台司、当轴、钧衡、登庸、鼎席、貂蝉等45种之多,其他如白麻、打视、合尖、及瓜、网袋、圆参之类的称谓,不胜枚举,莫名其妙。有鉴于斯,作者创造性地专辟“职官术语与典故”一节,将涉及两宋官制的班朝、官仪、命令、文书、入仕、磨勘、差注、故事、章服等方面的术语、典故,逐一胪列,详加诠释,为全面深入地正确理解宋代官制打开了一扇大门。

龚延明先生治学功底扎实深厚,甘坐冷板凳。诚如我国已故宋史研究权威邓广铭老人生前的评说:“龚延明同志对于宋代官制既有通贯的理解,也具有深厚的基础与根底。求之于当今之治宋史者,他的功力之雄厚是应居首选的。”

金无足赤。就笔者浅见所及,书中尚存在个别抄校错讹和举证未臻尽善之处,有待再版时修正。不过,我们相信,龚延明先生以一己之力完成的如此浩繁的学术工程必然会引起学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